联系我们
深圳房地产行业起起落落
作者: 2009-03-03 09:19:01 浏览:52
[打印]

  一个行业每一次的大动荡,都会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楚很多事情,明白很多道理。自1998年之后,中国房地产走过了“黄金十年”,沉淀了太多值得深入反思的东西,这一次的大调整在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反思机会。自今日起,我们将连续刊发以楼市思辨为主题的《地产十问》,这些文章不求给出结论,只求提出问题,以期引起市民、业界乃至官方人士的深入思考,并进而为民众谋求一个更为质优价廉的安乐窝。

  在中国,恐怕没有任何一个行当像开发商这么“里外不是人”的了。当房价上涨的时候,全民痛骂开发商暴利,欲杀之而后快;如今房价下跌了,大部分开发商都举步维艰,但全民仍欲杀之。在不少人看来,开发商真正是马克思口中“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东西”的资本主义,掠夺了太多血汗钱,砍杀了也不解恨。

  要是没有这一轮大跌,似乎我们的愤恨会非常理所当然地持续下去,只是,大调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:很多此前赚得脑满肠肥的开发商十数年的积蓄都一风吹尽,如今是“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”。比如说富力、恒大这样的大牌,以及很多为了上市圈钱的民营房企,如今手里只余一堆一钱不值的土地,只靠举债度日。说他们随时都可能破产关门,早已不再是多么惊奇的事情。总体上说,开发商似乎也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赚到了大钱,那么,在房地产市场的涨涨落落中,谁才是最大的赢家?

  房价的构成涉及政府、建筑商、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开发商等参与主体,对应地价、建安成本、营销财务费用以及利润,而这其中,地价往往会以占房价50%左右的比重高高居上,而2004年8·31大限之后,这种现象更加明显。因而,能够与开发商争当赚钱老大的只有政府这个角色。而且,这一轮调整似乎证明了,无论开发商卖房、置业者买房的风险如何,政府在其中似乎永远都是无风险的坐收渔利。比如2007年金地以7000元/平方米的天价拿了龙华上塘道地块,加上3000元/平方米以上的建安成本等支出,成本便可能去到12000元/平方米以上,这意味着金地很可能不得不为该项目提取亏损拨备。而另一个例子更加鲜明,2007年全国开发商卖房的收入是2.7万亿,但当年开发商买地的花费是2.9万亿,就是说开发商把卖房赚来的钱最后全部都交给了政府。而在那之后,开发商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调整,连同供应商、建筑商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大亏损,但这个过程中,唯独地方政府得保无虞,全身而退。再之后,地方政府的做法更为安全,在2007年下半年房价下跌之后至今,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减少甚至停止了土地出让,比如深圳,2008年6月至今未公开出让过一块真正意义上的住宅用地。因何在房价上涨过程中,政府拼命卖地,而在房价下跌过程中,政府拼命“守土”?虽然没有地方政府公开承认过自己就是“土地财政”,但过往大量的事实表明,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半以上都来自卖地,政府在房价上涨时收钱,在房价下跌时不卖地,是不是真的应了开发商一直在指责的: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赢家,地产商不过是冤大头?

  所有的事实至少能够证明一个道理,在房价上涨过程中,开发商不是唯一的最大赢家,那么,民众所要求的房价合理,是不是就只能是要开发商拼命地降价?———降到成本线以下,所有的生产者都只会不生产,并最终冲击整体经济。作为至少是赢家之一的地方政府,是不是也应该出面为降低房价做点事情?而且,如果地方政府在地价方面大幅度让利,或者不再片面地依靠“土地财政”,可能中国的房价会是另一番景象。

注:本站招标、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,投标前请严格审查,谨慎交易!
声明: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,如有侵犯他人声誉、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,请来电或来函告之,我们将予以更正。
  • 上周热点